國際海洋哺乳類生物學研討雙年會側記
文/吳品賢、陳奐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2007年11月26日,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代表一行四人,踏上非洲最南隅──南非共和國,參加國際海洋哺乳類生物學研討雙年會。這場盛會集結了全球相關研究者,研究領域涵蓋解剖學、遺傳演化、棲地分佈及追蹤、毒物殘留、聲納與噪音、誤捕問題、管理與法律……等,顯示學界日益重視動物與人類行為的交互影響及生態保育;本屆會議共計由五十多個國家前來,近一千名與會者中不乏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等國際級保育團體的成員。
為期一週的會議活動大致分為兩部份:一是正式會議,室內進行的演講及論文發表,二是大型展場陳設的海報及攤位。兩部份的活動我們都有成員全程參與,一方面向國際學者取經,為台灣日後保育政策挹注最新思維;另一方面則將台灣中華白海豚當前的處境對國際宣傳,並藉此機會與各國團體進行交流、建立聯繫管道。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攤位與參與此行的同仁
除了蠻野之外,來自台灣的與會者還有福爾摩莎鯨保育小組的研究員楊世主和王愈超博士。楊世主小姐應大會之邀就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之處境發表演說,她從河口淡水挹注量減少、鄰近污染物的排放、漁業誤捕等角度說明海豚棲地的惡化;並提醒在場聽眾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消費品多出自亞洲製造,特別是電子與石化產品,使用者可說是直接或間接地危害著亞洲地區鯨豚的生存。這番演說成功將區域性生態問題與全球消費市場連結,突顯出生活在台灣西岸稀少的海豚族群之存亡,與遍佈全球個人的消費習性之間的關聯。王愈超博士展示的海報則呈現2002年至今台灣西岸中華白海豚族群的分佈和數量相關研究成果,這群估計最多僅存99頭的生物,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的標準初步檢視,瀕危指數已屆瀕臨絕種(CR)等級。在這個以學術交流為主的場合,身為民間團體常被問及是否有科學研究支持我們的論述,面對這類疑問,楊世主及王愈超博士不時駐點在蠻野的攤位,補充科學研究的說明,成為我們有力的後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會獲頒終身成就獎的粕谷俊雄(Toshio Kasuya)博士,在政府和捕鯨業者的雙重施壓之下,仍然本著專業良心協助保育工作。擁有46年鯨豚研究經驗的他在獲獎演說中強調,如果研究走向和資訊公開過度受制於計畫財源和私人成就的考量,海洋哺乳類科學界將無可避免的趨向腐化,「沒有任何海洋哺乳類科學家可以規避保育優先的原則」。
台灣外交因特殊的國際身份而處處受制,民間團體不啻為一推展生態外交、宣揚地方特色的利器;加以區域性特殊物種的保育顯然已經無法自外於全球化浪潮,無論是智識上的接軌、相似經驗的交流、乃至於對全球化衝擊的省思,在在點出運動團體拓展國際觸角的重要性。
王愈超博士向與會者解說。
2007年九月第二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上,包括蠻野在內的媽祖魚保育行動聯盟團體成員,有機會與國際鯨豚學者作接觸,國內外專家在瞭解台灣白海豚及其棲地所面臨的嚴竣威脅後,便表示願意提供相關諮詢。這次蠻野前往南非,得以將工作會議成果提供更多人知曉,而且許多當時蒞臨台灣的專家也是這次雙年會的座上賓,看到地方團體的努力與保育工作的困難,更加深了他們協助台灣作為跨國智庫的善意,也是此行的收獲之一。
註:感謝外交部及長期捐款支持蠻野的朋友促成此行。
延伸閱讀:
《參加第17 屆國際海洋哺乳類生物學研討雙年會暨南非生態保育區域參訪報告書》,吳品賢、韋馬克、馬書奇、陳奐宇合著,2007/12/15。報告書網址:http://zh.wildatheart.org.tw/archives/archives/download/%E8%A0%BB%E9%87%8E%E5%8D%97%E9%9D%9E%E8%A1%8C%E5%A0%B1%E5%91%8A_20071215_2%E7%89%88.pdf
「媽祖魚保育聯盟」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wsousa
英文部落格:http://taiwansousa.blogspot.com/